2025上半年看的电影和书

11 Jun 2025

电影、电视剧和动画

2001: A Space Odyssey A painting half finished, a dream half remembered.

The Cider House Rules coming-of-age的故事。在这个故事里,主角没有光环,没有明确的指导和路径,自己跌跌撞撞撞了一些墙、走了一些运,最后好像又什么都没得到。但看电影的你应该知道,主角从某种混沌中走出来了,目的地并不重要,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、做什么,终于他找到了自己需要长期扮演的角色,从而封闭了其他所有的可能。

大话西游:仙履奇緣‎ 还记得中学时候我在邻居家里看完这个电影,心中涌起的复杂和不可抑制的情绪,当天晚上就用英文写了一篇自己的感受,那张纸当然已经遗失在时间之中了,但我还能大概记得内容是我感受到了宿命的悲凉和必然,算是对人生的一声感叹。那时候是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呢?我也不知道。但现在的我可以告诉你:双手合十、慢慢念一句阿弥陀佛,可以让思想慢下来一点,可以静心。

You’ve Got Mail 那时学英语也没正规渠道。市面上有很多学英语的磁带,里面收集了很多渠道各异的英语语料。我在其中一盘磁带里面听了亨利戴维梭罗的Solitude的节选,背景音乐是Madden的Irish Whistle;另外一盘磁带里有这个电影You’ve Got Mail的几乎全片。电影我听了很多遍,当时我也不知道找screenplay,每句话听不清楚就来回倒带听了辨认,有些词不知道就根据发音猜拼写然后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看对不对,比如当时猜bagel花了很多时间(没吃过也没见过),还学了tweaking等词。这是一部我100%听懂,每句话都能听写下来,很多台词都能背下来的电影。当然,后面也通过这个电影知道了配乐家George Fenton和导演兼编剧Nora Ephron。这是一部对我来说充满了回忆的电影。

东邪西毒 (Ashes of Time) 今晚看完了一部老片。我还记得很多年前,用一个14寸CRT第一次看完这个电影的时候,宿舍和我的情绪笼罩在一团昏暗氤氲的光里。仿佛看见了一个有些眼熟也有些距离的闪回,它讲述了你的故事,也层叠的讲述了一些其他人的故事。二十余年之后重看完,仍然能感受到故事的亲密和冷峻,但好像山的那边有什么,不想忘记的是什么,这些不具体的问题答案有了变化。

Blade Runner 我没有读过原著小说,只看了电影。这个故事并不复杂,但整体呈现结果很好。如果要从哲学意义去分析那自然是有其严肃的探讨价值,这里先不深究,只看电影的set decoration,以及剧情节奏都是很舒服的。Vangelis的音乐风格也很合适(这并不常见)。对比起现在各种多线叙事、充满反转,剧情很密而导致的各处蜻蜓点水无法充分展现电影技巧(类似文学技巧),可能把故事写的简单一点,让这个故事能有足够的时间发酵、有足够考究的细节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。这么一想Tender Mercy也符合这个公式。

Field of Dreams 一部仿佛在飘浮的电影:像诺亚建造方舟一样,主人公突然听到一个声音,告诉他要建个球场,找到球员,他就在自己的玉米地里开始执行。期间濒临破产,但他继续追寻那个飘忽的梦。最后球场建好了,本该在天堂的父亲和一众传奇球员也都来了,他和父亲终于和解,影片至此戛然而止。他的破产怎么处理?接下来怎么办,都没有交代。

但我并不讨厌这样没有结尾的旅程。生活的烦恼是现实的,也不会有机械降神或白衣骑士。有梦想就去具体做一做,出力的过程中让人仿佛以灵魂出窍般的状态体验世事、审视自己,这种漂浮感让人忘我,影片很好的传递了这种漂浮感和沉醉其中的美。

Pulp Fiction 在看电影或者生活的某些时刻,可能你想着“主角会怎么做”,“我应该怎么做”,但用电影或者小说叙事的方式来参考生活也有很多问题,比如生活可不会有什么“契科夫的枪”原则,并不是说你做了什么事就会有什么回报,或者说,你到底是一个NPC还是主角呢,故事是围绕主角进行的,如果你只是NPC,那你不过是故事的过客,可能做什么没什么区别。生活中你怎么知道一个大的事件中你是不是主角呢?你不会提前知道。在这部电影里,也没有对主角的光环和以之为中心的叙事,并不像Ivanhoe或者其他流水账一样。导演拷问了主流的电影叙事逻辑,也拷问了观众的审美。

ヨコハマ買い出し紀行 (横滨购物纪行) 大学时代就静静地在我观看列表的动画片,如今终得一见。我一边在感叹我的拖延,一边也觉得拖延和动画形成了互文。

葬送のフリーレン (葬送的芙莉莲) 重新看了一遍,非常有日系日常温柔风格的、独特视角的勇者的故事,视角切入有趣,叙事节奏舒缓,音乐氛围成功。对我来说还有一个它的理由,原著讲述了一个时间节奏和世界不一样的人理解世界的缓慢过程。虽然和别人对不上,但主角也习得了新的知识和感受。动画很好的塑造了这样了解学习的过程,传递了主角哀喜交加的感受。

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反战的部分没有特别出彩,Cuise的演技还是有所体现的。另外没想到看到了Kyra Sedgwick。果然在Phenomenon里cast她还是有之前类似角色做参考的。

Deadpool & Wolverine 后现代主义叙事,以及经常打破第四面墙,让所有和主线、常识相悖的瞬间变得无伤大雅,这种叙事和风格当然有其便利性,但其缺点是很难像实现持续和可沉淀的叙事。中学英语课本讲过The Big Barrier Reef,珊瑚层层累积,足够长的时间才能积累可见的痕迹。但后现代叙事并不向这样,而是一边溶解前面的沉淀,一边再留下自己的痕迹,下次再回到tabula rasa重新开局。这部电影不难看,只是这样的叙事仿佛像游戏一样,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重开,前面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,让我再考虑评价电影时候走了神。

Boy Kills World 看的后面对这种过度血腥的风格有些疲劳,最后二十多分钟我一直在想,我印象中Kick Ass也是一部类似风格(血腥充满了肾上腺素)的电影,到底是什么让Kick Ass在我印象中更好看呢?是片中某个演员更有魅力?是审美风格的变迁,还是音乐或者剧情导致的呢?我想到后面觉得,可能前面想到的理由都不一定本质;并不一定这部电影有什么做的不工整,可能只是我衰老了、对这个风格和节奏感到疲倦了。

Mission: Impossible - The Final Reckoning 仿佛把电子格斗竞技的反应能力,作为动作片最终冲突设定的剧本。如果一个事情的容错低到如此程度,那成功只不过是要骰子的幸运而已。This kind of disproportionality erodes the 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.

Gone Girl Anatomy of anticlimactic romance: it’s more poignant and yet more repugnant than everyday romance. It feels authentic.

新聞記者 (The Journalist) Netflix拍的就不会特别遵循日剧的调性,有点苦大愁深的控诉官官相护。控诉的对象确实存在于日本甚至是所有东亚社会,最后的开放结局也避免了虎头蛇尾,确实是一个没有提供太多路径和希望,也没有提供足够现实的描述。属于一个概念之作。

Captain America: Brave New World 超级英雄电影的一般水准。我不喜欢超级英雄电影,因为这个设定拿走了很多的人间的冲突和矛盾。为了让电影有故事,编剧加进去的新的冲突矛盾并不是很出彩,超英电影普遍都有这个问题。这么看,好莱坞喜欢拍起源故事可以理解了:在剧情中加入一些超英缺乏的人性故事,也不失为一种廉价补丁。

Mickey 17 这是一个混杂了诸多元素的电影,好像一个巫师架起一口锅,把Stand by me, City Light, 2001: A Space Odyssey, Stuart Little都放进去然后练出来出来的丹。

Fargo 冷静、克制、偶有调侃的讲述了一个不理性的故事。剧情走向和讲述方式之间的张力充分展现了出来。

All the President’s Men 三心二意看完的。电影平实的讲述了一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,解决出乎我的意料但也非常好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
おかしな弁護士 (奇怪律师) 放在背景看完的低成本剧。这种偏日常风的剧,还是日本拍的自然一些。美国的太紧张,国内的太浮夸。日本的剧很多都这样:少有棱角,不指责也不升华。最后生活还要继续,就像是谈话中听到了一个平常的故事。

Riprap and Cold Mountain Poems (砌石与寒山诗)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喆咖酒店(它家会在房间放一本詹姆斯乔伊斯的书)的影响,乌市的亚朵在酒店放了这本书。

Dictionary of the Khazars (哈扎尔辞典) 一个笼罩在宗教迷雾和罗生门视角之下的故事,我翻完但并没完全理解。

Anthem (一个人) 心不在焉的看完了这本书,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安兰德。很多年前在共和党初选辩论中听到安兰德和她的Atlas Shugged;很显然我现在的专注程度看完那本更厚的书并不现实,那就从最薄的一本看起。心不在焉的看完之后,就像是从玻璃的横截面向里看去一样,看见了深绿的模糊的充满想象空间的地貌。

The Living Mountain (活山) 这是一本讲作者观察山,以及和山互动的小册子。我并不是在注意力集中的时候看完的,对行文的细腻也没有很强的感知。但想象一下去踏青或是去登山,大自然并不介意你的不专注;去了一次没看到啥再去一次,大自然也不反对:这就是和大自然互动(除开挑战性很高的登山等活动之外)的放松之处,你不用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应对,缓慢也好,失焦也好,都不用担心。看这本书让人想起和大自然共处的美好时光;以后换个场合换个心态来读,也可以看到新的东西,不用担心这次读得不认真。

Body, Memory, and Architecture (身体,记忆与建筑) 建筑,能让人感受到永恒和神性。在设计建筑的时候,虽然还是需要应对现实的约束(比如重力,边界等),但还有大把的选择需要做。建筑师做的选择塑造了使用者的体验,比如通过墙来分隔,通过大门来限制流动的位置和形状。这些creatio ex nihilo无疑让人想起神性,但和宗教不一样的是,建筑师未必比使用者高明多少(也并不低多少),到底怎样的设计选择是值得使用者放下预设和习惯、来感受甚至铭记的,又有哪些刻意的设计是经不住时间冲蚀的?建筑师应该怎么平衡约束和迎合,似乎是一个永恒震荡的命题。

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(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) 大概是16年买的,拖到25年终于拿在手里翻起来。我看的并不仔细。城市规划每个城市各有各自的道理和问题,这和一切研究还未到达本质的领域一样,或者说和生态体系、还有生命本身一样,这些里面道理是否经得住另一个层次角度、或者另一个外来者审视和推敲,这些问题是否有可行甚至普世的解答,现在我们知道的并不比五十年前多多少,也不一定比二十年后少多少。

音乐

Disco Elysium Sountrack If look closely, the sea is mesmerizingly dynamic, but from a distance, the sea seems tired and quiescent. The soundtrack is like collection of perspectives on the sea.

Cloud Soundtrack 很多年前看到一款年轻的游戏,官网提供了游戏、壁纸和原声带。游戏我玩了一会,壁纸我间断用了一段时间,原声带一直听到了现在。这两年才知道当年那款年轻的游戏是一个叫陈星汉的年轻人做的,他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独立游戏设计师。

Eulogy for Evolution “作为背景音乐不错。” 近年来音乐有一部分确实在朝着这方面演化,音乐已经告别了其黄金时代,不再是音乐会那样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来欣赏的主体,而变成一个辅助型的填充物,在新的定位下“不喧宾夺主,响度相对稳定”等就变成了一个很实际的场景要求。我不懂音乐,但也许近年来极简音乐一部分受众可能和我有类似的诉求。